8月24日,日本政府通过外交渠道,向欧洲和亚洲多国发出“建议”,要求各国慎重考虑是否参加中国即将在9月3日举行的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阅兵。这本是一场缅怀历史、纪念先烈、昭示和平的国际活动,却在日本的一番操作下,被强行赋予“反日”标签,一时间短期免费配资资讯,国际舆论哗然。
中国的军报迅速发声,犀利回击日本的荒唐言行。文章指出,日本此举不仅荒谬至极,更暴露了其内心深处对历史的恐惧,对真相的逃避。人们不禁要问:一个战败国,为何如此忌惮一场纪念活动?军报为何要用“挽救、碾压、毁灭”这样极具分量的词汇来形容?
今年,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。中国决定举行一系列纪念活动,阅兵式只是其中之一。这场阅兵,并非炫耀武力,而是对历史的铭记和对和平的捍卫。战后秩序来之不易,和平发展更需珍惜。
日本作为二战战败国,不仅不思悔改,反而四处游说,阻止他国参与中国的纪念活动,其动机早已昭然若揭。在2024年9月24日的记者会上,外交部发言人林建就曾明确指出,中国从未搞所谓“反日教育”,日本将中国民间对历史的情绪解读为“反日”,完全是张冠李戴、混淆视听。
事实是,日本右翼势力不断篡改历史、美化侵略、参拜靖国神社,才是中日关系难以和解的根源。
日本声称中国“过度关注历史”,却忘了自己三天两头参拜靖国神社;他们指责中国“炒作战争记忆”,却在教科书中把“侵略”改写为“进入”,把“南京大屠杀”压缩成“事件”,甚至连“慰安妇”问题都能一笔带过。
军报批评文章之所以震撼人心,还在于它有一种“苦口婆心”的挽救性。文章开篇引用“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”这一古训,提醒日本政府:纪念战争不是为了延续仇恨,而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。
中国愿意给日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,但这并不意味着无底线容忍。历史不能被抹去,更不能任由其随意被篡改。
文章提到,中国为纪念抗战胜利所付出的代价不容忽视。3500万军民的伤亡,14年的浴血奋战,150余万日军的毙伤数字,每一组数据都写满了血与泪。日本却对此轻描淡写,甚至试图通过外交手段“封口”国际社会的历史记忆,令人不齿。
军报的“碾压性”表达,更体现了解放军的自信与力量。文章中提到,中国阅兵不仅是对胜利的致敬,更是对能力的检阅。
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,解放军完成了全面改革,信息化、智能化作战能力全面提升,在“印巴空战”中早已展现出技术优势。如今的中国军队,早已不是七十年前那个任人宰割的弱者。
阅兵本身,就是一种“无声的强大”。强大到不需诉诸战争,就能震慑宵小;强大到无需动用武力,就能压倒敌意。日本政客的“阻挠外交”,在这面铁壁面前,注定无功而返。日本并未仅限于言语挑衅,其军事扩张也在悄然进行。
最近的数据显示,日本采购了147架F-35战机,准备部署400枚射程覆盖中国东部的“战斧”导弹,同时改装7艘“准航母”,与英国、菲律宾等国签署军事协议,打破“专守防卫”原则,向外输出武力,意图昭然。
军报提到的“毁灭性”不是威胁,而是一种现实的警示。人类历史上,“斩草除根”从不是一句空话。对于极端邪恶的存在,国际社会有责任、有义务将其彻底铲除。
如果日本顽固不化,继续在历史问题上倒行逆施,那它面临的将不只是道义上的谴责,更可能是现实中的孤立与惩戒。
8月26日,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再次重申,中国的纪念活动是为了缅怀历史、珍爱和平、开创未来。这个立场清晰而坚定。任何正直的国家都不会因这类活动而产生疑虑,反感的,往往是有心虚的。
俄罗斯总统普京明确表示将出席纪念活动,柬埔寨国王诺罗敦·西哈莫尼也将亲自到场,韩国国会议长禹元植率团出席。欧洲多国虽未明确高层赴会,但也表示支持纪念反法西斯胜利的国际共识。日本所谓的“外交游说”,在真实的国际共鸣面前,苍白无力。
截至目前,已有来自112个驻华使馆和10个国际组织的160余名外交官,参观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。他们在采访中纷纷表示,铭记历史、避免重蹈覆辙是人类共同责任。巴拿马驻华大使雷鸣更指出,中国在推动和平与共识方面,发挥了表率作用。
以史为鉴,是为了走得更远。中国不怕谈历史,也不惧怕被误解。纪念抗战,是对过去的交代,更是对未来的承诺。阅兵,不是挑衅,而是昭示和平的庄严仪式。日本如果真想赢得尊重,就该面对历史,而不是一味逃避。
中国今天的强大,并非偶然,也不是靠强权得来。这是亿万人民用奋斗与牺牲换来的,是国家意志与集体精神的凝聚。日本政客的“反对阅兵论”,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把戏,注定无法阻挡历史的洪流。
日本应该记住,世界已经不是那个可以由某个国家操控舆论、扭曲真相的旧时代。如今的中国,早已具备与任何国家平起平坐甚至引领议题的能力。他们不再是过去那个任人欺凌的国家,而是有担当、有力量的大国。
9月3日的天安门广场,将见证历史,也将见证未来。无论日本是否接受这个事实,中国都会如期举行纪念活动。这是对先烈的缅怀,对历史的尊重,也是对世界和平的庄重承诺。
日本的阻挠行为暴露了其回避历史、掩盖罪责的本质。中国则以理性、坚定、和平的方式予以回应,展示了大国的格局与担当。正义或许会迟到,但终将到来。九三阅兵,不是结仇,而是铭记;不是炫耀,而是警醒。
[1]日本煽惑各国不参加九三阅兵,中国军号发文 观察者网
[2]日本政府呼吁欧亚各国不要参加九三阅兵,中方提出严肃交涉 中国报道
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短期免费配资资讯
汇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